顺治终于死了,在李存真看来,这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是在意料之中,那是因为在战役开始前李存真就已经把顺治列为了本次作战最重要的目标,必欲除之而后快,他死那是理所当然的;是在意料之外,那是因为李存真没有想到自己的计划真的能够如此成功,更没有想到拿下顺治首级的竟然是苍水先生张煌言。
在原本的历史上,当郑成功去世之后,张煌言便解散了义军隐居起来,后来因为叛徒出卖,张煌言不幸被捕,英勇不屈,慷慨就义。张煌言死了,南明气数彻底尽了。而在如今这个时空里,事情反过来了,鞑子皇帝居然死在了张煌言和他手下饶手上,还被大卸八块。这在李存真看来,不可谓不带有戏剧性。当然,在这个时空里,大家却看不出任何一点戏剧性的成分。
然而,不管怎么,顺治被打死了,这是抗清以来最大的胜利,定然鼓舞义军斗志。想来西营、夔东和厦门听到这个消息也会欢欣鼓舞吧?
杨再辉击败镶蓝旗本来是立了大功的,可是他擅自动用军队竟然还绑架了常琨和陈显祖,这又犯了大错。
但是,李存真经过衡量认为,自己此前的部署是不周密的。当时如果高邮城不出兵,满洲三旗不可能被歼灭绝大部分,顶多也就是击溃而已,想要留下两个固山额真和众多梅勒额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李存真稍一衡量就免除了杨再辉的死罪,他“功过相抵”,杨老二甚至也没有被降级,罚了一千两银子,关禁闭一百了事。
白景春是杨再辉“兵谏”的“帮凶”。经过了解,白景春其实很可能是“主谋”,杨再辉反而是被她操纵的。即便不是这样,那也是因为白景春的撺掇,杨再辉才敢大着胆子绑了常琨和陈显祖,但是李存真根本就不想再深究了,对于白景春的“罪责”他也没提。
白景春照样大摇大摆地四处闲逛。享受着男兵崇拜的目光。
对于李存真的处理结果,众将没有人反对。张煌言也没有多一句话。
杨添秀对杨再辉关禁闭的事情没有意见,反正又不会死,一千两银子对于老杨家来更不值一提。至于白景春,杨添秀根本不放在眼里。她不就是白大炮和一个荷兰女人生的杂种吗?想来元首是不屑于对付她的。而且她和王强乱搞的时候就已经失去全部机会了。杨添秀没兴趣和白景春斗,一门心思都放在那个姓夏的“骚道姑”身上。所以,杨添秀见了白景春还和从前一样客客气气的。女人们竟然呈现出一派和睦的景象。不像男人们,整如同孩子一样互相看不顺眼,甚至吵架。
杨再辉的事情对李存真来根本就不算个事。真正的麻烦还有很多,远的自然就是满清的三路围攻,目前只破了一路,还有南路的李率泰和西路的洪承畴没有收拾。但那不是迫在眉睫的事。眼前的麻烦一大堆,不要伤员、百姓和兵饷的问题,最大的麻烦正是俘虏太多。
这次战役,李系明军虽然杀了鞑子皇帝,可喜可贺,但是李存真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仅仅是因为损失了大将武达摩、孙桐和王进加,更是七月十五日击败顺治之后,打扫战场捉拿俘虏的四时间里,明军太过勇猛,竟然抓了将近十万人。
明军水师掩护陆师北上,很快光复淮安。
在淮安府衙里,李存真、赵无极、李茂之、常琨、陈显祖、吕英杰、何骄、白驹、张煌言、白景春、杨添秀、姜诚、关盛年、马得功、张一鸣、赵国祚、马得功、折光秋、伍彩凤等一干主要将领齐聚一堂,所谈论的就是本次战役的善后之事。然而,众人都非常识趣,没有人哈哈大笑,欢庆胜利,就连何骄也是蹙眉低头不语。议事大厅里充满了肃杀的气氛。
陈显祖道:“这一次我军大胜,这自当是可喜可贺。但是这一次我们捉住的俘虏太多了。不仅有满洲、蒙古和绿营的兵丁,还有不少随军的民夫和工匠。民夫、工匠这个好办,打发下去做工也就是了。还有不少木匠、铁匠和马夫,我们正需要。只不过这些兵丁难办了。”
白驹道:“这其实也没什么难办的。那些绿营兵还是挺好用的,我看就划拨到俘虏营里,让宣教官甄别完了,再让军法官好好训一训,然后改造成我军不就行了吗?正好我军兵力不足。前前后后能打的也没几万人。淮东军和淮西军不满员,新组建的神策军就三千多人,近卫军这一场大战下来,损失也不,这些绿营兵正好用上。”
吕英杰却:“我军虽然损失很大需要补充,但是如果这些俘虏兵多了会不会影响我军的战斗力?我看这些人很多都是兵油子,还有不少痞子。”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